今年是二零二几年了?

我给 2020 年定下了 4 个新年愿望,现在它们终于都快要实现了。

2020 cont.

带着华大应用程序开发社团的小伙伴们一起参加 WWDC

从 2019 年加入华盛顿大学以来,我的目标之一就是通过建立的移动应用开发社团(Mobile/App Development Club, @UWAppDev)让更多的人了解/接触到 WWDC Scholarship/Swift Student Challenge。2019 年 WWDC Scholarship 出结果的时候,我正在参观华大校园,斟酌是选择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UW) 还是 University of Virginia (UVA)。UVA 可以算是我们高中的对口大学,能继续和很多同学见面,只要没什么大问题也肯定能进计算机系。相比之下 UW CSE 就比较挑了,大概只有 20% 的录取率。

就像我的大学申请一样,19 年的 WWDC 我并没有认真准备。可想而知,都没有得到好的结果。在出结果的那一刻,我定下决心逼着自己努力,选择了来华大闯荡。

成立 UWAppDev 已经快接近第一个 quarter 期末了,第一次活动(Local Hack Day)也刚好赶上期末考试的第一天。诸事不顺,还没办几个 Swift/SwiftUI 教程就迎来了 COVID,本来以为 WWDC 会被取消就完全没准备 Swift Student Challenge,突然开放申请把我们打了个措手不及。吸取教训,之后社团提供了更多的教学内容,通过 Zoom 在线上一起写 2021 年的学生挑战赛。大家依然非常拖延,但三位赶着(因为苹果系统故障延后了一天的)deadline 提交了的同学都有幸入选了!

虽然我一直有开源我每次提交的内容(并通过 Release 写了反思),但今年罕见地(第一次)录了视频介绍提交的 playground,也算是不错的进步吧:

(作为华大计算机系的一员)努力成为更好的计算机工程师

我一共申请了 3 次 UWCSE:2020 年申了 2 次 undergrad,2021 申请了 Combined BS/MS。相比起很多人,能进系的我算是幸运的,因为失败的大学申请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申请竞争激烈的计算机本科,文书反而需要“少写”纯计算机的内容。

听起来非常离谱,对吧?但仔细想想,申请人中完全不会编程的都是少数,大部分人写的程序换一个人多半也能写出来,所以 admissions 会更多地看编程之外的方面:

  • 读文书的几个人中有的可能对计算机编程了解非常少,你所了解的高深名词一个也不知道,他们是否也觉得你应该被录取?
  • 有那么多的程序可以写,时间有限,为什么你偏偏会写这一个?最终达成了什么目标?这些驱动你的原因怎么让你以后能对计算机系有贡献?
  • 你有什么独特的地方?这和计算机有什么关联?录取之后计算机系能怎么帮到你?

拿我自己举个例子。因为华大华声录节目的关系,我发现并仔细研究了微软、UW CSE 和 Medicine 联手推出的 CovidSafe。在细读 paper 和开源代码的时候发现了代码中可以改进的地方,留了个 comment,盼望能有什么发生。非常有幸项目领头人发了邮件联系我,给了我(和我的社团)参与抗疫的机会(虽然最后被“正规军”接管变成了现在大部分人用的 WA Notify)。对于 admissions officers 来说,用了什么 framework,做了什么 feature 可能都不是那么重要;重要的是我明确写出了希望为社会做贡献,并实际投入了行动。

更主动、果断地做决策

不得不说,优柔寡断的领导风格是我一直过不去的一道坎。主要原因是担心团队成员的 work-life balance:如何去 push 大家完成目标,但又在工作之外作为朋友相处。为此,今年我在社团内推进了类似于 Scrum 的制度,想依赖制度来区分“社团”和“个人”。但制度终究需要人来执行,大家拖延症都挺严重的,所以也就不了了之了。明年继续想办法改进吧,还有一年半的时间,最差的结果就是社团没人能接管,UWAppDev 跟着我一起毕业。

相比之下,虽然只是实习,但在 98point6 Inc. 我感受最多的公司价值观是 ownership。我的主要职责是实现 iOS 上的应用内用户反馈,但基本是我在推进其他团队的配合工作:

  • 和产品/设计师确认未注明的交互细节,督促完善设计系统
  • 和后端组织会议商定接口细节和选择上报渠道
  • 和测试/安卓开发沟通确保行为一致
  • ……

不知为何,我仿佛一直在做领导/决策类的工作/职位,大家也觉得我可以胜任(今年华大华声换届甚至有两个部门希望我去领导)。但其实我并不喜欢手中有太多决策的权利(和义务):比起 dom 我还是更喜欢做 sub。

我是谁?

每次申请被问到 gender 的时候心里都会犹豫:

Why do they need to know? What does it say about this person’s intelligence, competence, ability, friendliness? – Yim Register


作为一个以美国标准而言身材娇小的人(经常被认为是高中生,甚至还有次让我参加 12 岁以下的钓鱼活动?),“男式”的鞋基本是没有我这一码的,但从来也没有人指着我的鞋说:“啊,你穿的鞋是女式的!”

为什么男孩子就不能穿可爱的衣服,喜欢毛绒玩具?什么时候喜欢猫也变成了女性独有的表现?

小时候 我一直挺羡慕神兵小将里南宫问天那种稍微长一些的头发,但在家里剪的永远是短到可以出家的平头,所以我不爱照镜子:眼不见心不烦,丑也是别人觉得。疫情期间有了更多不剪头发的理由,潜移默化让家里接受各种各样“非传统”的观念,下面的图也直接无屏蔽发朋友圈:

万圣节阿斯托尔福
圣诞节常服

稍微不顺心的是遇到了一位可能把“sub”理解为了“不需要尊重”的人,让我第一次需要狠下心来拉黑删好友处理。 就算我再渴望感情,也希望对方是一个尊重我的人。 但往好的方向看,UWAppDev 通过了社区行为准则。如果有其他的成员不幸遇到了类似的事,我们至少可以出面帮忙解决。

2020, too

Happy new year 🎊

对未来有更明确的规划

因为不熟悉/拖延导致 CPT 没有按时办下来,非常感谢学校和实习公司帮我调整实习时间。虽然不知道未来具体想怎样——我也从来没有仔细计划过,但为了应对美国各种条条框框还是需要做好准备,以免给自己找麻烦。暑假实习可能也要认真开始找了(求内推?),要不然过无所事事的暑假感觉对不起家里。

人际关系:朋友,喜欢,爱

说实话,我不知道什么是朋友,什么是喜欢,什么是爱。从小基本就是家和学校两点一线,研究“喜欢”和“爱”的区别把百度百科打印出来带到学校还被隔壁班的同学觉得变态踢了鼻子,却到现在依然不明白自己的感情,只能靠给自己设三个条件来作为“爱”成立的必要条件。

而和其他人交流,虽然大家看到我可能觉得我还挺外向的,但人际交往真的不是我的长项,而且非常的累(要不为什么我会选择计算机这个说一就是一的学科呢?)。作为一个“效率至上”的人,感觉每次找别人都有很明确的目的,显得非常功利。

希望能够更加适应这个社会吧。如果能找到愿意收养猫的主人就更好了。

『私は翼をもらったのです』

我最喜欢的是 WWDC17 奖学金特邀嘉宾若宮正子这句话。学习 Swift 改变了我的人生,我也希望通过传递我的知识和经验能让跟多人展翅翱翔。成为华大的 GitHub Campus Expert 之后我仅仅只是组织了鼓励参与 Hacktoberfestworkshop 以及给 MLSA 的 GitHub PR Review 培训,和我预想的目标还差得很远。我希望:


未完待续,2023 见?